前些天在菜單欄“嘮叨嘮叨”里提過這點,但后來想想這東西可能還是有較大價值的,可以單獨作一篇主題寫出來。可能有些人已經玩膩了,但更多的人可能從來沒注意過。
每當在搜索引擎查詢一次,搜索引擎會記錄這些歷史搜索,當用戶二次搜索清空搜索框,或者歷史搜索詞的某個片段時,下拉框會顯示歷史搜索緩存。
SEO教程
搜索引擎會記錄用戶最終觸發(fā)“百度一下”的搜索詞,且對這些詞記錄保存,當用戶進行二次搜索時,用后臺腳本語言查詢數據庫,把搜索緩存調出來,然后再返回給前端。瀏覽器本身可能也會把歷史搜索記錄以cookie的形式保存在本地。
流量背后是真實的人,如果我們對手里的流量進行區(qū)分,比如按性別分成“男性流量”和“女性流量”、按價值分成“意向客戶”和“潛在客戶”……
若針對不同的人群,分別植入不同的搜索緩存,且這些植入搜索緩存能夠滿足他們的搜索需求,或者植入的搜索緩存具備很強的誘導性。那么當這批人產生二次搜索時,恰巧能看到這些植入的搜索緩存,可能會有較大的概率產生點擊,達到間接引流的目的。
缺點是太間接了,路徑長:
– 植入搜索緩存
– 二次搜索產生點擊到搜索結果頁面
– 點擊目標網站
不排除植入一萬個人,最后只能來10個,甚至更少的可能,1%的轉化。流量本身的性質和植入的詞直接影響每一步轉化的損耗量。
但也不是沒有好處,比如:
– 成本低,一次設置,不需要過多額外維護
– 流量精準,畢竟都是根據搜索詞過來的,既然看到詞又產生了點擊行為,目標用戶的比例自然大
– 可移植,凡是包含搜索功能的流量渠道,不單單局限于搜索引擎,都可以用這套方法
如何實現,還在研究,反正目前能想到的就是利用javascript來實現(如果你有更好的想法,可以加我微信,有機會我們一起搞搞)。
測試的百度,目前還沒成功,貌似不單要產生點擊行為,還要結合本地瀏覽器cookie才能產生顯示歷史搜索記錄。
評論(0人參與,0條評論)
發(fā)布評論
最新評論